新聞最前線
農業永續新思維 推動大豆輪作制度省水高收益
為提高國產大豆自給率,建立雜糧(大豆)為主、水稻為輔之輪作生產模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於本(3)日假該署臺北辦公區7樓大禮堂辦理「大豆輪作制度發表暨產業媒合會」,除發表大豆、水稻輪作制度有效節省水資源、減少農藥與肥料施用降低成本,以及明顯增加農民收入等研究成果外,是日下午社團法人臺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也分享日本大豆推廣策略與加工應用現況,學習瞭解他山之石作法,同時邀集大豆上、下游產業鏈業者辦理媒合會,透過產官學界互動交流及商業合作,以促進大豆產業發展。
水旱輪作新模式省水、減藥、少肥、增收
農糧署說明,為復興國產雜糧產業,發展多樣化與替代進口之優質雜糧,自105年起推動「大糧倉計畫」鼓勵水稻轉作雜糧及休耕地活化,輔導農民擴大生產雜糧作物,其中大豆富含優質植物性蛋白質、鈣質、卵磷脂、異黃酮等營養成分,為重點發展品項之一。
該署進一步說明,近年來在極端氣候影響下,農業生產面臨許多挑戰,以今年為例,由於沒有颱風帶來充沛雨水導致國內水情吃緊,在民生與工業用水考量下,忍痛選擇桃竹苗地區二期稻作辦理停灌。為讓國內水資源有更佳運用,且輔導二期稻作低產區轉作雜糧,該署與桃園區農業改良場107年起透過「北部地區輪作體系適栽品種篩選及示範推廣」計畫,找尋出耐旱性高、適栽大豆品種與水稻輪作,經過三年研究調查結果:二期作改種植大豆可較水稻節省1/2用水量,每公頃節省6.7~8.8千噸用水量,此外,北部地區農民二期改種大豆,由於水旱輪作使得病蟲害減少,且收割後大豆轉作綠肥也讓肥料使用減少1/3,隨著用藥與施肥減少、成本下降及導入機械化管理,農民平均每公頃收益也增加4萬餘元。依據農情統計近年北部地區(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大豆種植面積從104年的144公頃,成長到109年530公頃(預估),已明顯感受到推動效益。
大糧倉計畫推廣有成協助國產大豆媒合找商機
農糧署表示,是日特別邀集中華民國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華民國豆腐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台灣區釀造食品工業同業公會、大豆契作主體、各區農業改良場專家、臺灣大學教授、知名醬油製造商丸莊醬油、大豆設備廠商永順利、即時調理食品鮮湧公司、智慧農業速創公司、挺國產雜糧的楓康超市及品牌行銷顧問等大豆產業價值鏈相關業者,共同舉辦商機媒合會,藉由一對一交流、共享知識資源,並協助促成實質合作,讓民眾隨時隨地都可以享用到優質國產大豆商品,促進大豆產業蓬勃發展。
該署呼籲,臺灣大豆除產品品質佳之外,新鮮、安全、非基改與食物里程短(環保)更是一大特色,加上該署積極輔導農民取得有機或產銷履歷驗證,品質安全有保障,請國人以行動支持多多選用國產大豆。
| 聯絡窗口 蘇副署長茂祥
| 聯絡電話 02-23417186
其他新聞
相關附件下載
更新日期:110-03-24